今天是 2024年09月19日,星期4,欢迎来到长沙市芙蓉高级中学!
官方微信
手机版
Scan me!
您的位置: 主页 > 德育园地 >

德育园地

关于高中德育理念的探讨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2-07-20 点击次数:120次 【字体:

  一、自主德育

  学校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根据学校的德育目标, 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德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 是教育者的活动和受教育者的自我活动相统一的过程, 任何外在的教育都必须经过受教育者的内化才能发生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学生对学校所提出的德育要求, 并不是机械地、全盘接受, 而是根据自己的思想水平、知识水平以及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学校要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 激发他们自我教育的要求。

  学校要建立起全方位、立体式的自我管理系统, 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渗透到学校工作、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 使学生成为学校、班级的主人。在实践过程中, 要让学生人人有事做, 各司其责, 自我管理, 自我教育, 增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师要把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放心大胆地交给学生, 要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必要的条件, 让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开展活动, 这样德育就由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参与, 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又增强了学校和班级的凝聚力。

  二、生活德育

  所谓生活德育, 就是避免死板说教、管卡压制, 让德育渗透于学生点点滴滴的生活之中, 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道德源于生活, 是人的生活的需要, 同时, 生活是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檀传宝教授认同“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观点。其实, 生活的过程也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道德和生活本是一体的, 植根于生活, 德育才能产生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我国传统的德育忽略个体生活的意义, 只是单纯利用德育知识对学生进行道德约束进而规范学生的行为, 遵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政治发展的“道德人”这一理念, 却没有关注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 造成道德教育的异化。这种德育仅仅培养人们对于“道德的观念”的认知, 并没有促进人们关于“道德观念”的内化。

  而德育“生活化”以人的现实生活为教育素材, 并通过生活途径进行教育, 符合现实的人的发展需要。人与动物的区别是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 并有独立的人格。而当今社会多元化价值共存, 如果德育还是坚持以知性德育为内容和灌输的教育方式, 只会引起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从而造成德育效果低下。新时代德育应遵从个体的心理发展需求规律, 尽可能丰富地涉及现代社会中遇到的现实情境和工具以及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产生影响的新手段, 从而培育学生的道德自主意识和自觉能动性, 进而重视人本身的发展需求。这样才能应对社会现实中的多元价值的冲突, 使受教育者真正接受德育内容, 从而达到德育目标。

  三、文化德育

  所谓文化德育, 就是使德育工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文化的内核是价值观, 任何文化都反映出某种价值观。目前学校里的道德问题归根到底是文化的问题, 文化的困惑和焦虑是当前道德教育最主要最核心的问题。新时期道德教育如果想要有实质性的进展, 就必须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深入的反思。

  我国最初出现文化德育的萌芽, 是在德育过程中更加关注蕴含文化性资源的开发, 注重德育主体的文化自觉, 发挥德育过程中的文化层面指导, 通过一系列的课程体系建设、核心价值观引领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现德育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学生在无声中受到熏陶, 实现德育的提升。

  后来在文化自信口号的倡导下, 我国的一些学者开始从传统中寻找德育素材。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每一个民族都具有文化精神, 它是历史的产物, 具有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观念。我们讲究的“仁爱”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人的“仁爱”精神, 无不贯穿从古到今的文化之中。一旦一个民族创造出来了一种文化, 那么其道德教育的内容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传统儒学中特别看重德行教育, 儒学教育中, “德”被赋予非常重要的地位, 通过德教, 化民成俗。在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学术讨论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儒家思想和历史上著名的学说都是有生命力的, 这些学说理论顺应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时代的前进, 愈发显示出古人的智慧。儒学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我们要学会扬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发挥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总之, 高中生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 不能一蹴而就, 是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关注的一个综合性问题, 只有多方因素的密切联系, 通力合作, 学校才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实现真正的突破。​​​​